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农村新牧区 > 典型经验

赤峰市生态移民典型材料

〖发布日期:2014-08-13〗 〖来源:全区生态移民现场观摩会〗 〖作者:赤峰市委农工部〗
 

以“三个四”工作法为统领

扎实推进生态移民扶贫工程

中共赤峰市委农村牧区工作部

 

赤峰市地处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和内蒙古高原交错地带,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在赤峰交汇,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干旱少雨,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人口大市。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其中农村牧区人口350万。2013年全市贫困人口55.2万,占全区贫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是自治区贫困人口最多、扶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其中有10.1万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极为脆弱的干旱山丘区、荒漠化沙区和偏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必须进行移民搬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和同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了在全区实施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为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的农牧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规划》要求和自治区党委农牧办的总体安排部署,赤峰市积极行动,精心组织,2013——2014年,全市共有11个旗县区、66个苏木乡镇、88个项目区实施了生态移民扶贫工程,实际落实移民搬迁户707324644人。到目前为止,2013年度各项目区住房及附属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预计到8月底,除个别项目区需要变外,大部分项目区都能如期完工。2014年度的项目区已经全部落实,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部分项目区已经开工建设。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工程,赤峰市生态脆弱地区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脱贫致富的空间得以拓宽,迁出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初步显现。

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坚持四个强化,推行四种方式,严格四项管理”的“三个四”工作法,并贯穿于移民工作的全过程。

一、坚持“四个强化”,确保形成合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工作抓出成效,赤峰市建立市、旗县区、苏木乡镇三级生态移民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赤峰市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部。各旗县区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具体办事机构,明确项目区所在苏木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项目区第一责任人。市、旗县区均建立了农工部会同发改、财政、农牧业、扶贫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生态移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共同选择和确定项目区,共同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申报和批复,共同开展项目检查验收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保证了全市生态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赤峰市始终把规划摆在重要位置,突出规划在生态移民扶贫工程中的引领作用。为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在编制《赤峰市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规划》前,我们对所有迁出区和迁入区逐一进行实地踏查,全面了解迁出区农牧民搬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在迁入区选址上,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适用、适度超前,综合考虑水资源、农牧业资源、基础设施条件,兼顾转移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劳动力容纳空间、城乡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以及村镇发展定位,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坚持与全市功能区规划、村镇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和“十个全覆盖”工程紧密结合,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项目区负责人和工程咨询、规划设计、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专家学者进行反复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规划出台以后,制定了一系列推进规划实施的制度措施,确保规划执行全到位不走样。

三是强化产业支撑。发展产业是移民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我们从培育特色产业和增加就业入手,确保搬迁移民稳得住、能致富。对有土安置的,通过实施土地整理、节水增粮、膜下滴灌、设施农牧业等项目,千方百计改善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2013年全市有6个生态移民项目区新建日光温室723栋,每个移民户经营1-2栋日光温室种植反季节蔬菜。在11个项目区新建高标准养殖小区11个,设计出栏育肥牛2.1万头,育肥羊30万只,户均养牛10头以上,养羊50只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引导部分移民户依托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实现由农牧民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如翁旗疙瘩窝铺村,移民户把4000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企业作为药材种植基地,公司以当地市场价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并随市场波动而进行调整,增加的土地承包费以利润分红形式返还给农民。搬迁户中有220名村民全部进入企业,靠务工和从事药材专业化种植获得工资收入对无土安置的,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协调企业与移民户签订用工合同等形式,基本做到了每个移民户有1-2名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敖汉旗新惠镇移民新村安置区距旗政府5公里,临近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镇政府协调园区内20多家企业与移民户签订就业合同,转移安置移民516人,移民户年均收入达到2.7万元。

四是强化资金整合。移民扶贫工作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资金投入是关键。为保证资金投入及时跟进,各项目区积极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项目资金的聚合效益。2013-2014年,全市生态移民扶贫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为11.28亿元,其中自治区专项补助资金3.7亿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5.48亿元,整合资金数量是自治区生态移民专项补助资金的1.48倍。2014年全市有6个旗县区整合资金数量超过专项补助资金,其中克旗整合资金数量达到3926万元,是自治区专项补助资金的2.74倍。松山区当铺地乡关家营移民社区项目建设总投资6231.28万元,其中生态移民专项资金897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4134.28万元,是移民专项补助资金的4.6倍。

二、主推“四种方式”,确保任务落实

一是向移民新村转移安置。全市共规划建设高标准移民新村33个,安置移民13711人,占移民总人口的55.6%。如松山区关家营移民新社区、元宝山区四合村、林西县的十二吐移民新村、宁城县的羊草沟村、翁旗的疙瘩窝铺村等都是按照高标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移民新村水、电、路、通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牧民增收产业安排合理,搬迁户通过移民搬迁具备了脱贫致富达小康的基础条件。

二是向小城镇和经济开发区转移安置。在旗县区所在地、建制镇和经济开发产业园区内统一建设移民住宅楼或由项目乡镇政府统一组织购买商品房,集中安置生态移民。这种安置方式以无土安置移民为主,保证每个移民户家庭有1名以上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与迁入地居民同样享有户籍、教育、医疗、社保保障等社会服务。2013-2014年全市共有22个项目区迁入到小城镇,采取无土安置方式安置移民3663人,共有1750名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三是向农牧业产业园区转移安置。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新建农牧业产业园区,发展设施农牧业安置农牧民。赤峰市有发展设施农牧业的基础和传统,产销体系相对成熟,已经成为农牧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敖汉旗玛尼罕乡小五家移民新村,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为每个移民户新建标准化棚圈,购进小尾寒羊1860只,户均30只,发展膜下滴灌400亩,人均1.5亩,组织劳务输出,户均打工1人。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3120元增加到5140元,当年实现稳定脱贫。两年来全市在设施农业园区转移安置移民1598人,在新建高标准养殖小区转移安置移民2980人。

四是向中心村转移收缩集中安置。对生态极为脆弱、居住分散、移民人口规模较小的“空壳村组”,按照“转移收缩,集中发展”的要求,将移民集中安置到中心村。包括翁牛特旗部分牧区、宁城县小城子王营子村、喀喇沁旗黑山沟村、克旗新开地乡红石砬村、新道梁村等,涉及10个项目区、1400人。

三、严格“四项管理”,确保顺利实施

一是严格项目管理。市委农工部会同财政、发改、规划、住建、扶贫、农牧业等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旗县区和项目区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严格把关,保证项目实施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各旗县区按季度报送工程进度,农工部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工程项目管理的通知》,明确了生态移民项目管理规范;市委农工部制定了《赤峰市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项目验收办法》,对未取得旗县区以上工程质量管理部门工程质量合格报告的项目区,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严格招投标管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市委农工部明确要求旗县区和项目建设单位,选择有资质的建筑企业进行施工,严格依照工程招投标程序组织招投标。对确需按自建方式建设移民住房的,在符合招投标管理部门有关要求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六统一”要求,履行相关手续,确保工程质量,避免因实施程序不当或管理疏漏,对搬迁群众利益造成损失。

三是严格资金管理。要求旗县区严格执行财政报账制,明确规定旗县区财政预留15%的项目建设保证金,由旗县区财政部门和农工部根据各项目区工程建设进度,核准拨付项目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验收前,市委农工部会同纪检监察、审计、财政部门对各项目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不合格的市里不予验收。

四是严格档案管理。从对移民扶贫户的摸底调查开始,到工程完成,移民安置的各类文件和资料,市委农工部都要进行记录存档,做到完整齐全、存放有序、管理规范。同时要求各旗县区和项目实施单位都要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依据移民工作管理权限,对各类文件和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市委农工部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检验工作效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项目验收检查范围,并要求各旗县区依据档案开展自查和回头看工作,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开展下一年度的移民工作打好基础。



打印〗 〖关闭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