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农村新牧区 > 典型经验

乌海市生态移民典型材料

〖发布日期:2014-08-21〗 〖来源:全区生态移民现场观摩会〗 〖作者:乌海市委农工部〗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扎实推进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工作

乌海市委农工办

 

乌海市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为目标,针对因土地盐碱化,工业污染等造成的生态脆弱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把改善这些地区的农区居民居住条件和生产方式,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按照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建设移民新区。几年来,整合移民扶贫、禁牧转移、异地安置,以及农区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相关项目,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农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各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区扶贫移民有效模式,实现了农区贫困居民搬得出,稳得住,安居乐业的目标。

一、主要做法

(一)重视搬迁主体,确保移民“搬得出”

为确保群众自愿搬迁,我市充分尊重农区居民的搬迁主体地位,实施“三有”(即有依据、有方法、有态度)的工作方法,确保农区居民顺利搬迁。

1、制定方案有依据。为了保障生态脆弱区移民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市成立了市、区、镇三级项目实施专项领导小组,项目申报之初,在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各成员单位就开始进村、入户,进行全面调查,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对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认真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现实依据。

2、宣传动员有方法。一是通过专题动员、发放宣传单、入户宣讲等多种方式,对项目实施的意义、目的、政策等做充分的宣传讲解,确保宣传范围全面覆盖项目区所有居民,使每一个搬迁户都明白补偿标准、搬入区位置、住房面积、结构、社保、就业政策等。二是让负责宣传的干部和工作人员真正吃透政策,确保宣传政策不走样,执行政策不变调。三是对部分思想不通,理解政策有偏差的农区居民,采取上门服务,面对面宣传,解读移民政策,直到群众理解政策,支持搬迁为止。

3、引导搬迁有态度。一是坚持“三公”移民工作法。阳光操作,群众参与,是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根本。我市在移民搬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立资金专户,项目资金全部打入专户,及时向群众公示。严格补偿资金的核算、实物指标的测量、移民人口的认定、宅基地面积丈量和划分等程序,在每一项指标调查结束后,及时进行公示,在接受群众监督的同时,做好公示的痕迹管理,对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当场回复或限期回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反映最多的一院多户问题,我们严格按照政策执行,政策范围内的让群众利益最大化,突出政策原则的用政策作解释,为移民搬迁工作营造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氛围,赢得了移民的理解与支持。二是用事实说话。严把工程关,坚持以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各移民点工程上马后,组织群众到工程现场实地参观,通过优良的工程质量和优越的人居环境吸引群众搬迁,让群众看到未来的居住地有水、有电、有路、有学校、有就业保障,增加他们搬迁的信心。三是灵活搬迁方式。对迁出区的农户,若不具备在城区生产、经营的能力,不搞一刀切,采取多种形式就近安置在其它村庄,以降低他们的生产、生活成本,对有能力和意愿搬入统一安置区的农户,进行统一搬迁,统一产业安置,确保所有迁出农户都能实现生活条件改善,经营收入增加的目标。

(二)引导集中安置,确保移民“稳的住”

一是科学选择安置地。为切实改善转移群众的人居环境,我市结合实际,充分征求群众意愿,海南区将新建集中居住点确定为拉僧仲街道办事处,采取建设集中居住小区的方式,进行无土安置;海勃湾区依托原有耕地经营,采取本村集中安置方式,在村内环境条件良好的区域集中规划居住区,就近安置,确保搬迁后仍可耕作自己原来的土地。是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移民安置点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移民安置点按照“五通三化”标准建设,即:通电、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和环境绿化,完善的基础设施,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三是实施部门联动。全面落实移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切实为移民搬迁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各种优质服务。项目实施地区财政部门将移民扶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上级要求优先足额落实移民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农牧业局通过发展规模种养殖业,为转移居民产业安置创造条件;扶贫办结合对口帮扶工程的实施,多措施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发改委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协调各部门在移民计划用地、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入学、就医等方面积极提供优先服务。四是提升文明水准。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加强宣传动员,教育引导转移群众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移民定居小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利用休闲娱乐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丰富移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依靠群众力量,扎实开展平安小区、文明小区、和谐小区、民族团结进步小区等创建活动,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形成共同参与、共建和谐、共享和乐的良好氛围,打造安置小区文明健康、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做好后续扶持,确保移民“富的起”

1、农业扶持。对愿意从事规模种植、养殖的扶贫搬迁移民,通过创新培训模式,免费开办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培训班,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水平及养殖技能水平,使其从事高水平的高效温室、经济作物种植和发展养殖业。

2、第二和第三产业扶持政府、企业联合搭建就业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对有就业能力与专业特长的求职人员,经专业技能培训推荐到相关企业;对无专业技能的求职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或技能培训,推荐至工业企业、商贸、餐饮等二、三产业;对有创业愿望的移民,通过参加创业培训,就业局、扶贫办等相关单位,为其提供创业项目、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设置蔬菜市场、小商品批发或零售场所,安置农区居民就业;通过就业局的再就业市场为孵化基地,免费为其提供1年的经营场所,同时享受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

3、教育培训扶持。对初、高中毕业在家待业的年轻农业劳动力,采取适当的补助方式,使其进入乌海市职业学校通过“111”方式的学历培训和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

4、公益性岗位扶持。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创办家政服务公司等方式,对年龄偏大、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搬迁农区居民,特别是“4050”、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通过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

5、职业培训扶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需求为标准,有针对性地建立培训基地(如建立电工、电焊工、化学检验、美容美发、计算机、汽车驾驶、餐饮等培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通过举办电工、电焊工、化学检验、厨师、美容美发、计算机、汽车驾驶等培训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同时政府给予补贴,以见习基地与培训基地为重要载体,提高农区居民的技能水平。经培训结束后通过职业介绍、求职登记等形式进行就业安置推荐,为实现其稳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6社会保障扶持。按照我市城乡一体化有关优惠政策,对于移民安置、就业、社保、住房、医保、教育给予优惠。另外对于有劳动力的家庭,通过就业培训实现再就业,力争消除零就业家庭。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病残人员,通过纳入低保、集中供养等方式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

在扶贫移民搬迁的过程中,通过保护搬迁农民的既得利益,使今后农民的居处、工作、生活都得到安置,增加了移民收入水平,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不留隐患,使搬迁农民的利益得到保证。

二、主要成效

乌海市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项目的实施,把居住条件恶劣的居民搬迁到有利于生活、生产和城市发展的地方去,使长期居住在危房的居民迅速摆脱住房困境,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受益,对建设宜居乌海,构建和谐城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改善了生态环境

    乌海市毗邻乌兰布和沙漠,农区大多沿黄分布,荒漠化、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加之矿产资源产业对环境破坏严重,致使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直难以得到改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同时,人们的生产经营又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不断破坏,导致了恶性循环。实施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搬迁工程,通过改善迁入地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发展条件,不仅能极大的改善群众的人居环境,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还能有效减轻迁出区的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

(二)提高了移民素质

   实施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工程将分散的人口相对集中起来,在移民搬迁过程中,移民主动参与建房和搬迁全过程,接受各方面锻炼,从而提高了移民的自身素质,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移民搬迁后,受安置地环境和观念、风俗的影响,移民群众小农生产,保守自闭,“等、靠、要”的陈旧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加上搬迁建房和生存发展的双重压力,移民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得到普遍增强。另外,移民群众通过与安置地群众的沟通和交流,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有助于增强自我脱贫能力。

(三)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实施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搬迁工程后,解决了迁入区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等问题,有效地实现了农业农区资源的整合,高效规模产业的发展,达到资源共享、节约投资的效果,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四)改善了移民生活质量

    移民工程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就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目的就是脱贫致富,通过实施移民工程项目,进而改善了生活环境,创造了生产条件,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拓宽了致富渠道。通过生态脆弱地区移民项目的开发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民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三、下一步打算

   为了实现“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切实提高投资效益,避免迁入新区的移民出现返贫现象,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把生态脆弱区扶贫移民项目的后续巩固工作做好做实。一是协调项目实施地区围绕确立的主导产业,委托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通过政策扶持,搞好职业培训,通过推动农区转移劳动力非农就业,确保搬迁家庭收入稳定,为移民解除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包扶工作。针对困难家庭,协调有关部门与移民小区长年结对,使包扶行动到位,切实解决移民就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结合项目实施,支持和引导发展现代农业。通过企业带动,多手段组织农民参与,发展葡萄种植、花卉培育、高效化果蔬菜等乌海优势特色产业,切实增加农区居民经营性收入。

 



打印〗 〖关闭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